低代码是一种用于应用程序开发的模块化方法,它能有效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时间。它能使用可重用的、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进行开发,从而加快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交付周期。
在构建具有可重用组件的应用程序时,开发人员将有机会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使用现有组件,而不仅仅是原始开发应用程序,这里的组件是一个可重用的对象,它将一段代码转换为模块,这些组件可用于具有类似功能的不同应用程序中。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从程序员的视角讨论低代码,则低代码平台只是一个高效率的开发环境,这没什么值得讨论的,低代码确实有炒作之嫌。
低代码虽然能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但这并不是低代码的商业本质。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软件或者SaaS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开发的效率,而取决于业务解决方案。
所以,低代码的真正本质是解决方案的效益。
可以说,领先的SaaS解决方案,都需要自带低代码的生产能力。首先,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一个SaaS就无法交付;因为SaaS的实施和交付过程,必须依赖一个低代码/零代码平台。其次,SaaS的方案定制化和个性化,也需要在一个APaaS上,通过业务自定义和配置实现。从这个角度说,低代码/零代码是SaaS的解药也不为过。
反之,上述逻辑也同样成立。即低代码的效益,并非是靠把一些组件快速攒在一起就能实现,而必须依托于解决方案,即低代码平台也需要自带业务框架或方法论。这就是为什么像织信Informat这种低代码平台公司,在选择和培训业务伙伴时,特别注重咨询和方案能力。
实际上,低代码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理念,并不仅限于SaaS,而适用于所有的信息领域。比如最近上市即大火的人工智能公司C3.ai,其本质就是AI领域的可视化低代码平台;同样,之前我们讨论过的Snowflake,其本质也是数据领域的低代码平台。它们的价值并不仅是一个开发环境,而是产出解决方案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