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会是医疗健康养老的新方向吗?
相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是。
互联网医疗领域几家最早成立的企业,包括2004年成立的寻医问药网、2006年的好大夫在线、2011年的春雨医生等,这几家企业都是从服务患者端起步的,其最具代表性的业务是在线咨询和预约医生。
互联网医疗行业真正被广泛关注开始于2014年,适值“互联网+”概念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健康养老”近一年来备受行业关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坚力量对于未来可预期的“银发消费”服务需求。
所以,适时推出“互联网+健康养老”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在国家层面,2018年9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三定”方案出台,国家卫健委下设“老龄健康司”,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承担老年疾病防治、老年人医疗照护、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等老年健康工作。
新增“养老服务司”,可以说充分释放了代表国家公权力的体制性力量。
在市场方面,目前市场中涌现出了老年游、养老社区、智能养老设备等与“医食住行”等诸多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等领域。
“互联网+健康养老”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及时、大信息、大集成”的特点,老年人借助手机、电脑等数字终端,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采集健康数据并实时传输到社区医院,远程实施心率、体征等各项数据监控,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生远程指导,方便居家养老,进而形成“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互联网养老智慧模式。
所以说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的新方向正逢其时。
随着我国银发浪潮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外,加上一些“老年病”的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老龄化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医疗服务+养生服务双重要求,因此,医养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什么是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利用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工能够相结合,把日常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
医养结合现状
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将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渐渐变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
专家指出,老年人健康状态普遍脆弱、慢性病发病率高,社会医疗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出现了营养、健康照护、康复等各方面问题,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也应从医院治疗模式向健康维护模式和医养结合模式转变。
然而,目前的医疗服务机构现状与人口年龄结构并不平衡,之前央视《新闻1+1》专题节目就对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和养老结构现状做了以下调查,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仅仅只有20%多,而这8000家医疗机构所面对的人群却是2.3086亿人群客户,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医疗介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未来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中国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在城市有54%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而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近几年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也已接近半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被无情打碎,为适应高龄、失能、空巢家庭老人不断增长的现状,健康、医疗等服务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
医养结合发展新趋势
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健康产业的新的变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误区,由传统简单的治病看病吃药转而将目光投向预防医学,即平时的日常健康养生当中去,也会更加重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另外,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而老年患者在漫长服药过程中,服错药、漏服药、多/少服药等不规则用药现象常常发生,严重影响病情。小熊智慧药箱的诞生,对解决以下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