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最近又取消了一个SaaS软件的订阅,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取消使用这种软件工具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越来越感受到效率和成本的重要性,于是在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下,也有样学样,开始探索数字化转型。
他是一家小型财税公司的创始人,对于这种规模的企业来讲,数字化转型就是一把手工程,但碍于非技术出身,难免会走些弯路,比如头部公司的经验到自己公司后的“水土不服”,比如买了一堆软件工具,却效果甚微。
总之,在王阳看来,数字化转型虽势在必行,但拿到手的工具却无法解决自己业务中的个性化问题,他能做的只是多尝试与等待。
的确,我们发现, 在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样本企业中,大多数为人称道的数字化标杆企业都是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大部分厂商也是基于龙头企业的业务去做定制化开发。
实际上,与王阳的经历一样,在中国有上亿家中小企业,但他们却往往是被忽视的,背后的原因也十分简单直接。不同行业之间的需求相差很大,厂商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碎片交付,也没法照搬龙头企业的定制化方案。
如何对中小企业的难题对症下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解,更重要的是,中小型企业遇到的困难只是中国特色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产业互联网卡在哪儿了?
从数字化的进程来看,从二十世纪末至今,我国先后经历了零售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城市治理数字化等阶段,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服务业数字化。目前,中国的服务业经营主体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主,全国总数量超过1亿。
正如OECD秘书长Angel Gurriá在演讲中指出的, 没有中小型企业的参与,就没有可持续化的数字化转型。
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3.6万亿美元,中国为5.4万亿美元,中美数字经济规模差距约为2.5倍。这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仍处于较为初级阶段,产业数字化改革有待深入推进、加快提升三大产业数字化水平。
向内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一道必答题。向外看,中美之间的数字经济差距也需要中小企业来作为增量。
毕竟,在产业环境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与大厂相比,不存在明显的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