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影响正在加深,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每个新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落地,背后都由庞大的人才组织作为支撑,包括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训练师、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一大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岗位涌现。 数字化人才一直在数字化转型中担当关键作用,据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其中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供求比例约为1:10;大数据人才缺口也高达150万。例如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海康威视和大华技术二季度相关职位招聘量环比增长了103.6%。 近年新入局并迅速崛起的佼佼者,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二季度相关职位招聘量也环比增加了23%。一面火焰一面海水,疫情逆境之下更是持续放大了这一现象。 随着数字化人才需求的持续上涨,新一轮的数字人才之战已全面打响。人才作为数字化转型时代最关键的资源,对转型的成功与否可谓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数字化人才又该去哪里寻找?找到了又如何发展?本篇文章将和各位读者探讨这一话题。
1
数字化是必然的,人才却非必要? 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意识不够深入,在数字化转型预备阶段,因为企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启动资金,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认为数字化人才不是必要的因素,只需要以灵活用工的模式聘请专家顾问提点建议,或采购数字化转型的软件系统,就能步入数字化转型的正轨。 天浩认为,过去企业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数字化人才,通常划分三个层级 ;其一是数字化技术人才:掌握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等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其二是数字化管理人才:从战略上落地实施数字化战术,深谙商业价值、经营理念;其三是数字化应用人才:以企业核心资产的价值推动业务数字化应用能力增长,更有优化重构业务增长的分析能力。 这三类人才,对应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三大任务,即数字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管理范式。“外聘专家”或买软件/解决方案只能解决入门问题,想要实现三大任务的转型,需要逐步组织完备的团队。 其次,宏观方面各个产业领域, 遇到的 数字化转型难题也千差万别; 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传统农业看天吃饭、靠人的经验,为顺应农业转型,数字化人才只是辅助作用,更多人才来源在主要是对传统农人的能力提升,大专院校即使提供对口人才,农业也无法完全承载。所以外聘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职能主要聚焦在培训、指导、咨询等范围。 这样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落地才具备了根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带领传统农人一起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数字农业发展节奏的主基调。 在传统工业领域,则呈现着另一种趋势。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迈过万亿元大关,正在经历数字化管理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工厂投入大量资金更新智能设备和生产线,这都离不开“数字工匠”人才基础的有效赋能,他们融合创新了传统工业与数字技术的核心价值、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但是,智能设备/生产线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和传统设备/生产线对工人的职能优势完全不同。且工业企业可以承担更高的人工成本,可以根据需要高薪招聘和引进专业人才和应届生,当然也可以挑选优秀传统工人进行内部人才培养。 进入到细分领域里,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释放数字化的潜力:财务组织的数字化重塑》报告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将缺乏应用数字化财务技术的专业人才列为在财务组织内推进数字化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各行业、各职能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上的需求各不相同,过往企业家较为“粗糙”的数字人才观已落后现实。 在行业内已验证的许多案例都充分地说明一个问题,企业坚持走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也需要有效利用内外两个手段,快速培养出拥有复合型技能的数字化人才,两个抓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