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8年以来,“产业互联网”就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在实业界和资本市场都是如此。大家的逻辑是:消费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见顶了,接下来互联网最重要的任务是改造传统行业、为实体经济赋能,从中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
这个逻辑在理论上当然是成立的,在实践中却颇有些混乱——互联网大厂固然已经在产业互联网投入了重注,这条赛道也成长起了一批独角兽公司,但是无论在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它还远远没有达到消费互联网的高度。甚至对于“产业互联网应该怎么做”这个命题,大家都缺乏一致认同,观点趋向于两个极端:
作为一个研究过八年软件行业、六年消费互联网行业的分析师,我对上述问题也很困惑,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中国的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需要依托信息科技提高效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中国的企业软件公司、信息化服务公司普遍长不大,难以真正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这一点也是长期存在的。怎么办?应该如何解决这对存在了几十年的矛盾?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行业观察者都没有答案。
直到春节前夕的一个上午,我跟菜鸟CTO李强(花名:在宽)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对菜鸟的产业互联网路线形成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很有可能是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方式,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菜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从服务数亿用户(尤其是广大零售电商用户)的角度看,它可以算一家消费互联网公司;但是从自身物流能力建设的重投入与深度运营角度看,它又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产业互联网公司。这种横跨To C与To B两端的业务特性,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是不多见的,也使得菜鸟具备了如下的特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