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未来的发展中心在哪?
毫无疑问是合肥和沿江,除此之外一些早已板上钉钉的区域中心城市也会成为区域的发展中心。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平原广阔、人口丰富的省份来说,各地的条件其实都是很好的,如果各自发挥区位优势,未来都会有很大的发展。至于谁会发展的更好,就只能说看谁被更加重视了,总的来说,行政干预与政策的影响对于安徽各地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合肥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合肥目前的发展速度,整个安徽不同的地级市,不同的人群恐怕都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说从心里说,全体安徽人都是希望合肥越来越好的,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的省会越来越差。网上虽然经常看到针对合肥的负面评价,其实多半都不是希望合肥越来越差,都不是刻意的要针对合肥这个城市,更多的其实还是希望安徽的未来更多的能重视重视各个地级市。当然,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集全省之力来发展合肥的模式一时半会还不会有根本的变化,不管这种模式是好还是坏,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三分巢湖之后,合肥已经独占第五大淡水湖,成为了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霸都”,然而霸都的最大问题在于不沿江,水运地位太差。整个沿江流域的省份,除了合肥几乎所有省会都有便利的水运。为了提高合肥的水运地位,引江济淮工程正在快速进行之中,环境上有多大的功效不做评价,但是对于合肥未来水运必然有大大的提升,合肥很快就能名正言顺的成为“沿江城市”。
其次,沿江和皖东地区优势明显。
除了集全省之力来发展的地方之外,马鞍山、芜湖为首的皖东城市区位也是非常明显的。虽然身处南京与合肥之间,但是芜、马两市并没有满足于成为南京的“后花园”,两个地级市在受到大都市辐射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视自身的独立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也是非常快的。在很多人看来,安徽未来的希望在芜湖,不过每当这种言论出现,就会有人自称安徽过去怎么重视芜湖,发展了多少年没发展出什么名堂,听上去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不过不得不说,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的人均水平并不比省会差到多少,未来必然也是安徽发展的最好的地区之一。
其三,皖江西段整体水平较差,联合发展也暂不明朗。
安庆、池州、铜陵三个地级市地处皖江西段,三个城市除了铜陵人均产值还可以之外,总体上发展的不是很好,安庆、池州所辖的县城多半都是人均产值和总产值都很少的地区。
三个城市虽然具备合作发展的条件,但是目前基本上没有联合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三个地级市目前都还没有发展到相互联合的地步,另一方面三个地级市似乎都非常的自信,觉得自己能成为区域的中心。
安庆市未来的发展重心肯定是向上游的望江与西北的怀宁与潜山加速发展,铜陵在区划调整之后虽然看似加快了跨江的速度,但是总体上依旧没有摆脱过去一心朝东的发展规划,池州虽然GDP总量很低,但也丝毫没有充当安庆、铜陵中间配角的想法。三个地级市不管是各自发展还是联合发展,皖江西段的发展还亟待提高。
最后,淮河流域及皖北潜力很大。
毫无疑问,目前的沿淮及皖北等地级市潜力都是非常大的,蚌埠与淮南这两个城市就不用说了,无论是城市基础,还是产业基础都是很不错的,而皖北的阜阳、亳州、亳州、淮北等地级市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如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总的来说,合肥肯定是未来安徽省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芜湖与马鞍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必然会牢牢的占据第二梯队。除了这三个城市之外,各个区域的中心城市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对于眼下的安徽来说,毫无意义的评判合肥是没有用的,“脑残”的相互攀比更是非常可笑的,各个地级市都应该审时度势,好好的分析自己的区位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信未来的安徽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安徽未来的发展中心肯定在沿江。建设长江经济带,形成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家战略。江苏的沿江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有七个城市进入全国前50名。安徽也有长江五虎,经济基础不差,都是跨江而治,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安徽拆分巢湖市,合肥也得以进入沿江地区,很明显,发展沿江经济是安徽未来能否突破的关键。
沿江发展决不仅仅是安徽省内的事,而是长三角都市群的任务,长三角的扩容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靠辐射带动。目前合肥体量还不够,更多的是通过沿江发展增强自身,进而带动皖北地区。马鞍山和芜湖早已成为南京都市圈一员,从而更早融入了长三角。
安庆、铜陵和池州三市曾一度盛传自立经济圈,无奈老省会安庆发展滞后,领头羊实力不济,经济圈也就胎死腹中,合肥也无力带动。现在是要求南京加快提高首位度,加快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并要有跨省担当,宁安一线的发展将会提速。
沿江发展不是一点而是一带,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安徽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长三角的发展,更关系到长江经济带的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