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需要过分担心。
所有实体经济的商业模式,都是四件事:产品、流量、空间、转化率,而互联网经济的商业模式,只有三件事:产品、流量、转化率。
你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空间“。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能够冲击实体。
你看,做一个实体商业,除了考虑做什么项目、要怎么做之外,还要找地段、找店铺、考虑租金一系列的问题,而互联网完全是不需要考虑这些空间问题,所以它就是效率高。
同理,互联网保险就是解决了空间的问题,只需要通过流量模式和场景模式俘获了大批消费者,并通过大数据和成本精算创造很多创新式的亲民保险,消费者只需要在手机点一点就可以买到他想要的保险。
你会认为,这样的效率,保险产品就应该由互联网来做呀,看上去完全没毛病?
但核心问题是,保险作为一件专业复杂且并不一定能即时享受的金融工具,而客户核心需求是用一种财务的杠杆来解决自己的焦虑的情绪和不安的担忧。
现实是,一个中产甚至以上的家庭是极少数会愿意拿几万块保费放在冷冰冰的互联网上,为什么?
因为这样做,焦虑和不安没解决呀,却反而增加了更多不安。
就算产品非常好,没有信赖的人跟他说,没有信赖的人帮他跟进,问题还是没解决的。
这时候,传统保险人就充当了重要且有温度的连接载体和服务载体。
目前互联网保险只能承担部分短期和碎片化保险市场,也大概是这样的原因。
无论是“传统保险”也好,“互联网保险”也好,在产品、渠道、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时,也存在更大的相同点,本质上大家都是“保险”。
只要道相同,术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
谁能在保险这门生意的经营上成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优、监管合规性更好的一方,
谁就更有可能胜出。
目前,后者对前者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冲击”,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关于保险这门生意应该如何经营的全新思考框架。
当然,传统保险和互联网保险并非对立存在,他们之间早就开始了融合。
线下的往线上走,借助保险科技提升自己;
线上的往线下走,建设坐席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或许,互联网保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名词。
虽然因为各家保险公司体量不同,转型路径有所差异,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但方向基本是一定的:
拥抱变化,保持进化。
最后,对于保险从业者而言,只要不固步自封,保持学习和进化就好。
传统寿险公司内勤想跳到互联网保险公司,有没有什么公司或岗位推荐呢?
线下保险公司的内勤岗位很多种,每个人负责的领域都不同,所以相对于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度也有所不同,例如,销售内勤(业务),负责外勤团队伙伴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等。理赔内勤,负责客户出险后的理赔业务。续期内勤,负责二次以上缴费相关业务。组织发展内勤,财务内勤等等各个部门的内勤岗位,各司其职,重点关注自己工作职能范围的各项指标。所以,对于互联网公司,也是有各部门的协调安排,只能根据自己领域内的专业度选择相关的工作。
这你没说明白啊,保险公司内勤岗位很多,
运营,IT,财务,人力,精算,企划,办公室,董办,品宣,市场,资管,这些属于内勤后援的范围,在你的理解范围内,给我感觉你的内勤一个偏向于综合职能的岗位,
如果你的岗位是 核保理赔,新人培训,组训,讲师与外勤人员沟通和服务这些,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来说。
首先跳槽你,得知道你自己有没有独立的能力去完成这些,比如核保理赔工作流程,独立完成某一个项目。
废话说完了,该说互联网保险公司
与传统保险公司暴利不同的是,互联网公司保险单价相对较低,单个客户利润率也没有传统的保险行业高,但胜在量多,所以互联网一些岗位的工资也大于传统岗位。
可以转行互联网保险行业转产品或理赔专员岗位,主要是做产品上下线、产品方案配置、理赔服务等。
但,互联网保险公司差不多都是996,经常加班,与传统岗位相比,压力相对较大。
从稳定性来说,传统岗位相对较稳定,其他方面福利也相对可以,差不多都是准时上下班,周末双休。
一时跳槽一时爽,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