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产品是非消耗品,怎么盈利
耐用品是指使用时间较长,至少在1年以上的物品,如电话、电视机、电脑等。耐用品单位价值较高,购买频率较低,需要许多的人员推销和服务,销售价格较高,利润也较大。
虽然米勒在1961年就把投资理论运用到消费支出在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之间的最优分配问题,并提出了消费者对耐用品的最优替换决策。但长期以来,耐用品的研究还是侧重生产者行为而忽略了消费者。20世纪70年代中期,Schmalensee和R.Parks(1974),泰迪·蘇(1975)在最优耐用度决策中引入了消费者行为,认为虽然耐用度由生产者决定,但消费者可以根据产品的贬值速度以及维修花费等因素来决定最佳置换时间。当然二手市场的存在也是这种替换选择的催化剂。由於新旧产品的替代性使二手市场和新产品市场相互作用,消费者可以根据其收入水平来调整对耐用品的保有量。
80年代,耐用品的消费问题成为消费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曼昆在1982年发现,耐用品购买的随机过程接近於随机游走,1985年,他又在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可以暂时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耐用品,认为真实利率的变动对耐用品购买有重要影响。Bar—Ilan和Blinder(1987)建立了一个耐用品购买理论,该理论假设耐用品是可分的,每个单独的家户都会决定每种耐用品的存货范围,如果存量低於或超出范围,就决定购人或卖出存货。此外,在逆向选择理论、产品维护、新产品推出等问题的研究中,或多或少都有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