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带动新一轮的数字创新技术探索。
2022年下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非同质化代币)交易平台建设,研究推动NFT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同时,还提到将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元宇宙标杆示范应用。而在今年年初,厦门市政府在《2022年数字厦门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到,要培育一批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组建元宇宙产业联盟,争取“元宇宙+鼓浪屿”等特色应用场景落地。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ICDC)旗下数字版权藏品平台“天工数藏”上线公测。7月底,中国邮政文创数字藏品平台线试运行,由腾讯至信链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是其迈向“元宇宙”、推动文创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尝试。
与此同时,8月16日,腾讯旗下数字藏品平台宣布停止发行成为业内热议话题。一时之间,数字藏品将何去何从再度引起讨论。
虚火猛烈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物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数字藏品平台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据某研究机构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2022年7月15日,国内数字藏品平台达998家。在已知具体上线日期的数字藏品平台中,2021年单年新增68家数字藏品平台,而2022年仅上半年新增数字藏品平台就已达到639家,占比近90%。
伴随着行业发展,风险也在抬头。在上述统计中的998家数字藏品平台里,有301家开放了二级市场,占比约30%。在部分开放二级市场的数字藏品平台里,炒作数字藏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数字藏品平台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仅仅花费数万技术成本,再通过平台方自己的“左右手”倒卖,藏品价值看似“一夜飙升”,实则是人为操纵。
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政策组主席王娟表示,数字藏品自2021年爆发以来,很多艺术家积极参与,也将其视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机遇。但实际上,国内的首批发起人和参与者很多都是币圈从业者转型,所以市场在一段时期内频频发生“卷地毯”“割韭菜”的事件。
王娟表示,虽然监管三令五申“去金融化”,但某些数字藏品实际上已经沦为资本炒作的金融载体,各平台方不是主动研究规避合规风险,而是趁监管空白期,疯狂低成本复制商业模式。更有甚者,平台连上链的基本操作都不做,加速短期收割。“行业疯狂膨胀至近千家平台,市场天天推新品涸泽而渔。一旦主要购买力在单价百元以下的青年群体不继续加码进场,数字藏品卖不掉了,潮水退去,只好各自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