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接连蹦出的几款社交产品,多闪最值得一看。
倒不是因为它本身关于社交有多大创新,而是大家都在想:字节跳动已经用头条、抖音两个代表作证明了自己。现在多闪喊话微信,是否意味着它在谋划进攻腾讯把持多年的社交主战场?
这个思路听上去合理。社交对于互联网公司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尤其是,如果能够撼动微信,这份荣耀足够让很多人自傲。
但似乎很少有人追问一句:字节为什么要做社交?
明面上看,多闪试图效仿 Snapchat 当年的路径。但今时今日,微信早已不是当年大意失「青少年」的 Facebook(其实也没怎么失),而多闪也绝非孤身作战、腹背受敌的 Snap 可比。
要理解字节看待“社交”的逻辑, 不仅要回溯过去,还得看它可能的未来。
作为字节的理想型对标,谷歌走过的路已经基本证明,想抗衡腾讯,社交无法打败社交。
以下是正文:
1
社交的困局与出路
我在 中年微信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里写过:
社交是一个已被互联网彻底改造过的东西。就其生态而言,在海外,Facebook 联合 WhatsApp、Instagram 和 Messenger 严防死守,对任何可能的竞品都虎视眈眈。
而国内的生态更加极端,原因在于微信。它在产品设计上耕耘多年,又在商业化尝试上极端谨慎。想在手机这个硬件平台上重构社交,几乎没有可能。
那出路在哪里?
鉴于大多数人的社交需求几乎被完美满足,对于新鲜的社交产品而言,要想在逻辑上成立,得满足这样两个前提:
1) 排他性。 用户不希望在这里干和已有社交产品一样的事情;
2) 闭环。 用户在这里所构建的虚拟形象,以及和他人互动的全过程,能够形成一个闭环,而无需转移到其他产品上(不代表一定不转移)。
Snap 搭上了这趟末班车。青少年用户在这里终于找到逃离 Facebook 的窗口,初步实现了“排他性”社交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 Story、支付、电商等功能,Snap 勉强撑起一个独立闭环,使得所有关于“社交”的环节可以在这里独立完成。
而国内,除了陌陌、微博尚能自保以外,知乎和豆瓣既不足够排他,在打造闭环的过程中也屡屡碰壁。
可以说,目前想完美符合以上两个条件,从微信眼皮底下跑出来,实在太难。
不过,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并不是字节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还得让位给,有没有足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