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赵宇
编辑 | 丁直仁
核 心 要 点
▪ 随着字节跳动旗下飞书加速发展,新版“BAT”已齐聚企业协同办公服务赛道。
▪ 钉钉的成功属于无心插柳,企业微信的推出则是腾讯在阿里巴巴进攻下的被动应战。
▪ 巨头混战并非偶然,在消费互联网红利消失后,各家企业都希望在企业服务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曾经安静的企业服务市场越来越热闹了。
继腾讯于去年宣布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向B端拓展之后,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也在不断加码ToB业务:其企业协同办公产品飞书(海外版本为Lark)的市场化速度正在加快。
前有钉钉、企业微信,后有飞书,至此,新版“BAT”(B指ByteDance)已齐聚企业协同办公赛道。
2015年,阿里巴巴在正面进攻熟人社交而不得后,企业IM服务钉钉异军突起,侧翼突围成功;腾讯于次年跟进推出企业微信。而在消费互联网红利趋于消失的背景下,愈来愈多互联网公司加快了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布局。
在企业协同办公服务领域,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三家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并且丝毫不掩饰抢占市场份额的野心,战火一触即发。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各家公司的路径有何差异?企业协同办公市场未来又将会呈现出何种走向?
无心插柳的钉钉钉钉是阿里巴巴无心插柳的一款产品。
2013年,阿里巴巴全力推出熟人社交产品“来往”,来往获得了最高级别的资源倾斜:包括马云、陆兆禧等在内的阿里巴巴高管都晒出二维码,为“来往”聚集人气和流量;来往账号与淘宝账户打通,用户既可以用淘宝账户直接登录,也可以用手机号另外注册。
“来往”承载着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的期望,从产品设计上来看,“扎堆”、公众账号、阅后即焚、离线疾速上传、长语音、语音图片、隐私保护等多项功能都旨在与微信形成差异化竞争。
为了推广来往,马云当年在内部邮件中表示,每个阿里员工当年11月底前都必须有100个以上的外部来往好友,否则不发年底红包。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后期来往还通过淘女郎入驻、名人入驻、联通定向免流量等方式拉新。
但在腾讯强大的社交关系链下,以上努力收效甚微。2015年11月,“来往”正式更名为“点点虫”,从熟人社交软件转型为主打阅后即焚的私密软件。
点点虫主打“阅后即焚”功能
面对熟人社交此路不通的困境,来往团队谋求改变,企业协同是他们瞄准的一个新方向。与声势浩大的来往相比,钉钉是一款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