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可简单解释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随后,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其概念从提出到确定和发展,覆盖范围和涉及的信息感知技术在不断拓展。现如今,互联网产业正迈向“万物互联”的新时代,网络通信在传输速率、带宽容量等方面的技术革新为海量设备的联网奠定基础,加之设备的连接成本降低,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根据IoT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超过113亿,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预估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8%。根据GSMA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2480亿美元,到2024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4.6%。面对如此惊人规模的市场,IoT这场盛宴自然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参加。这其中,不得不提这样一家毁誉参半的IoT平台——涂鸦智能。让市场叫好的是,涂鸦只用了7年时间,便以“TUYA”为证券代码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IoT云第一股”,市值约132亿美元。非议也与此有关,2021年3月IPO后,涂鸦股价一路下行,维持在2美元/股左右,相比刚上市时跌去近九成。2022年7月5日,涂鸦智能以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雷锋网》上贴出一篇万字长文引起业内热议,对此涂鸦也在其官网上展示发送的律师函,称其歪曲捏造、毫无根据、恶意攻击。且抛开这篇文章中的分析不谈,单从涂鸦的股价表现来看,就使书写者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股价有一定的市场波动性,探讨企业兴衰,仍需回归到公司整个业务体系的底层逻辑上去。
踩中风口的起家史所有的偶然事件背后,都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公司的基因早在它最初的18个月就被决定了。此后公司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改变,如果DNA是对的,它就是一块金子;如果不对,那基本就玩完了。”红杉资本主席迈克尔·莫里茨表述过该观点。企业的品牌基因更多来自于创始人本身,因此不妨探究一下涂鸦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学集。实际上在首次上市之前,关于王学集的创业经历,就已被当作涂鸦的金字招牌,给市场讲述了最受欢迎的连续创业者终获成功的故事。简单来说,这位来自浙江温州的80后,在大学期间与朋友陈燎罕、林耀纳等共同成立了PHPWind。2008年,阿里巴巴以5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王学集也因此加入阿里系,成为阿里云的第一任负责人,陈燎罕则担任运营总监,几人继续共事了数年。而经过在阿里的锻炼之后,正值国内物联网一片蓝海,创业之心未熄的王学集和陈燎罕、林耀纳先后离职,并在2014年成立了涂鸦智能,开启二次创业。当一个故事听得多了,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容易忽略真正的底色。回到PHPWind上,其自诞生以来一直定位于建站软件开发及增值服务提供,致力于为站长提供简便、有效、可持续的建站方案。彼时,市面上还有Discuz!平台,两者被视为国内两个著名的PHP论坛系统,颇有一番“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二者的命运也相仿,PHPWind被阿里收购后,Discuz!所属的康盛公司被腾讯拿下。而探究PHPWind能够崛起的缘由,与互联网风口有莫大关系。彼时,随着互联网及信息化产业的深入发展,创业成本变得低廉,开始涌现出很多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PHPWind的业务方向,就是为这些普通的创业者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建站软件,让创业门槛大大降低。这样的创业基因自然被复用到了涂鸦智能的破题方法上。《雷锋网》将涂鸦智能的战术总结为“四件套”,即给家居电器小老板们,一提供高性价比的模组、二让客户的硬件能通过WiFi连上亚马逊Echo、三协助客户把货卖到海外、四给予海底捞式的服务。通俗点说,涂鸦崛起的关键在于抓住了供需两端的锚点,一边在找白牌企业卖模组,一边在海外找客户和需求,通过提供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软硬件,帮助商家解决了产品物联网化的需求。对于海量的硬件工厂和亚马逊中小卖家们而言,一个足够傻瓜、足够标准化、足够低价,并且解决销量诉求的平台,自然会受到欢迎。凭借和PHPWind相似的路数,涂鸦成功在物联网领域立足。回过头看,涂鸦智能的崛起,同样客观受益于国外物联网市场的成熟程度。《IoT信号微软年度报告》将物联网项目的进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就使用阶段的项目百分比而言,2021年,美国为27%处于领先地位。在进入使用阶段的时间上,美国和西班牙需要11个月的时间。而亚太地区落后,日本需要12个月,中国和澳大利亚都需要16个月。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涂鸦尽管身处中概股回归潮中,依旧选择在美上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