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道路上,随着物联网从概念走向规模应用落地,人们才更加清晰地意识到 赋予每一粒“沙子”IP地址,并将它们联接起来 的重要意义。
进化的物联网,进击的IPv6+
自1991年物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快速的进化。国际电信联盟(ITU-T)审议通过的由我国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提出,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部署具备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通信等能力的设备,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或对物理世界的物体进行控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的网络。 从中清晰可见,从联接到感知、传送、处理、控制,物联网旨在通过各种通信网络(通信网、互联网、行业网络)和信息处理,实现基于物的信息服务。换句话说, 物联网是互联网面向物的联接的延伸,将要发展成为像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众所周知,互联网正在从IPv4向IPv6升级,以解决IP地址不足核心问题,并获得更高的安全性和扩展性等。 对于需要更多地址空间的物联网来说,IPv6毫无疑问也将是互联互通的协议基础,驱动海量物联网规模化发展,为每个物联网终端提供一个唯一的IPv6地址。 特别是 在 IPv6 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创新的 IPv6+ ,其通过 SRv6 ( 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 , IPv6 分段路由)技术实现网络切片、随流检测、应用感知等功能, 是物联网数据跨域传输、差异化可靠性保障、业务链安全可信的通信基础,可灵活扩展支撑物联网业务创新,为物联网使用者带来巨大的价值。
行业物联网建设需求旺盛,感知网IP化、AI化大势所趋
随着物联网发展深入,行业物联网进入规模应用期,多源异构终端-现场物联网成为当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建设需求旺盛。 比如在道路、水库、管廊、隧道、病房等场景,需要对多源异构终端联网、采集数据、事件分析和现场业务自治,给物联感知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 行业物联感知网需要全IP化,以IPv6/IPv6+技术将行业应用中的人、机、装备、物料等资源彼此连接,形成便捷、高速的信息通道和数据互联,让数据在现场、边缘、云端的无缝流转,实现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和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 行业物联感知网要求各类物联终端在完成数据采集和执行控制指令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可视、可管、可控、安全等能力,以及实现三遥数据开放,意味着各类物联终端需要拥抱物联网终端OS变身智能终端,并通过边端协同实现多终端间的智能协作,高效完成现场作业。 当前, 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利、智慧能源等场景中,以场、站、区域等形式存在的物联感知网,正朝着IP化、智能化、无线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数字信息的泛在互联,高效通信。 国家政策对此亦有牵引。紧扣“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国家部委和各省市都制定了物联网发展政策,鼓励应用新基建、物联网、IPv6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旺盛的物联网建设需求,进入物联网赋能基础设施转型的规模建设期。 其中基于IPv6、鸿蒙OS等技术的城市智慧杆站、智慧医疗、交通、水利等物联网基础设施成为建设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