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道路、机场、地铁都变样!华为缘何成为交通数字化转型最佳拍档 ?(4)
发表于2022-09-06 11:49:43

日前,全国首例实际高速公路场景的车路协同测试在延崇高速上开展,实现了时速达到80km/h的L4级自动驾驶和提升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智能辅助驾驶。这项由华为、首发集团和奥迪中国共同完成的测试,也让我们在2019年开年之际对自动驾驶时代的早日到来更多了一份期待。如今,类似这样的智慧交通场景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改变着我们的出行体验。比如,全国多个城市上线的“人脸识别智能抓拍行人闯红灯系统”,正在进一步规范行人的交通秩序;城市“交通大脑”则是通过对城市交通流量的感知,自适应控制交通信号灯,让车辆通行更加高效和顺畅。以深圳为例,作为全国车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平均每公里道路承载了510辆机动车,交通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通过部署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城市“交通大脑”,深圳平均车速提升了15%,拥堵状况也大大缓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当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出行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此,包括城市道路、地铁、铁路、机场、港口等在内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数字化应用,正在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大交通领域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服务全球20载的华为智慧交通又将给这一领域带来怎样的数字化未来?

交通行业的永恒追求:人便于行 物畅其流

“衣食住行”中的行,关乎个人与社会的运行效率。如今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便捷。但是随着目前人口流动的持续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出行方式的融合交错,也让整个交通系统变得更为复杂,从道路交通管理到轨道交通管理,从车站到机场,以及由此所延伸出的货运、物流等,都对整个交通系统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持续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陷入“堵城”的尴尬境地。早在2014年,中国交通部发布的数据就显示,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当于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了5%~8%,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如今的道路交通管理、配套设施和物流规划,早已不再是拓宽几条马路、增加几个停车场那么简单,交通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环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带来“蝴蝶效应”,给整个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人便于行、物畅其流”,交通行业一直在安全、效率和体验上孜孜以求。尤其在近几年间,交通行业积极探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智慧交通体系,促进交通运输更安全、更便捷、更通畅;目前,包括规划设计咨询、系统集成、产品提供、运营服务等在内的智慧交通产业生态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比如,在智慧出行服务上,既有网约车这类共享出行平台,也有以地图服务为切入点的互联网企业;在汽车终端层面,则是以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和和新兴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相比较而言,以华为为代表的ICT企业则更多专注于交通管理和车联网层面,为交通运营和管控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懂懂笔记看来,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更多偏重于智慧交通的终端层面,而网约车、地图服务等更像是智慧交通的一个个应用;相比较而言,华为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则更加偏重于底层的技术基础设施,这就像是构建了一个智慧交通的操作系统,让数据和应用能够基于这一操作系统顺畅运转起来。这一点,从华为发起、众多主流车企共同参与成立的“车联网C-V2X合作生态圈”也可以明显看出,该生态圈的成立旨在推动C-V2X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应用,在汽车领域,华为的定位是成为智能汽车行业主流的ICT部件、网络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助力智能、安全、绿色的出行解决方案。如今,包括宝马、奥迪、PSA等全球知名车企都与华为达成合作。前文提及的全国首例实际高速公路场景的车路协同测试,正是基于C-V2X开展,通过C-V2X网络实时交互路面交通信息,可以让驾驶更安全。未来,C-V2X技术有望成为高速公路等道路设施的标配。

投稿:99it.com.cn
Copyright © 2002-2022 99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