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5G、AI、大数据等技术 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智能边缘计算迅速从概念走向落地。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如视频监控、智能零售、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场景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数据开始在边缘侧进行存储和处理。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75%的数据将产生于数据中心之外的边缘,数字化转型正在从云端走向网络与终端。不过智能边缘也对行业企业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技术趋势如何发展?端到端数字基础架构如何搭建?相关应用如何落地,并赋能医疗、农牧业、智慧交通、零售等行业?
智数融合,边缘计算走向“舞台中心”
物联网并非一个新的概念,如果从2009年“感知中国”概念被提出算起,这是中国物联网概念被提出的标志性时间,至今已有13年。边缘计算概念从2013 年正式被提出,至今也有近10年时间。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和算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与边缘计算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智能边缘概念成为新的行业热点。 在英特尔视频事业部全球首席技术官张宇看来,人们之所以智能边缘计算给予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一个大背景是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各行各业的运转都必须依赖一整套端到端的数字基础架构作为支撑才能正常展开。而边缘侧正是整个系统的有机组成,且作用越来越凸显。 “之所以要强调‘端到端’,是因为这个系统所需提供的服务都是端到端的服务,从前端的数据采集,到数据传输,再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数据处理、存储与反馈,整个服务都是一个端到端完整过程,也只有这样的完整流程才能有效完成。”张宇指出。而在这样一个数据传输处理过程中,有些数据可以在中心节点完成,有些则必须在边缘节点进行。这是由数据应用的需求不同而决定。那些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可以把数据从应用前端传输到远程云端,在那里有更大存储空间和相对富余的算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运算和存储。但是对于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应用来说,再将数据传输到远程进行处理就不合适了。这种情况的运算往往需要通过算力网络这样的边缘计算架构来承载。这正是智能边缘计算越来越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没有物联网的智能化、算力网络的泛在化,是无法支撑应用前端实时、高效的运算需求的。”张宇强调指出。 对于智能边缘计算,未来则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首先,数字基础架构的架建将是一个“端边云”协同一体化的系统。“端边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根据应用场的不同,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有些数据的处理边缘侧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时云端扮演的角色更重要。 其次,在数字化转型中软件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件定义”。随着远程办公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灵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拥有一个可以进行灵活配署的网络,不仅是核心网,数据中心的配置也要越来越灵活。数据中心要以一种可编程的方式进行网络基础架构的搭建,可编程的以太网芯片、编程语言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第三,人工智能在边缘计算中的渗透越来越广泛。本轮人工智能的应用热潮虽然起始于数据中心,初始阶段大量数据的处理在云端完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处理向边缘侧转移。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相互渗透融合,人工智能的泛在化趋势已不可避免。 总之,在物联网、5G、AI、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智能边缘计算正迅速从概念走向落地。根据IDC的数据,到2025年大约75%的数据将在边缘产生、在边缘处理。大量数据的产生对于边缘算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智能边缘将成为数字时代端到端数字基础架构的重要计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