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关闭了“30分钟极速达”业务的每日优鲜变身“昨日优鲜”,在众目睽睽下在线裁员、解散部门之后,非常不体面地“毕了业”。去年6月刚上市,就顶着“生鲜电商第一股”名头的每日优鲜也曾风光一时,但短短一年间,它的市值就跌去了99%,当下仅剩四千多万美元。
尽管目前每日优鲜官方还在否认关于公司解散的传闻,称当下的组织行为不过是“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业务及组织进行调整”,而且“次日达、智慧菜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但这并不足以完全让外界打消对生鲜电商的疑虑。
当前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来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最需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今天明天后天,现在究竟是什么时间?在这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烂摊子背后,让人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前置仓不行了吗?那么,更好的办法是什么?生鲜电商的未来在哪儿?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每日优鲜“毕业”,前置仓前路不通?
在面对传统大仓没有办法解决冷链运输成本、城市交通管制以及需求响应迟钝等问题的时候,前置仓作为一种距离消费者更近、响应时间更短的方案,受到众多生鲜电商的大力欢迎。根据每日优鲜的说法,前置仓能够将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从最高20%-50%降低至1%,可谓是一种极佳的解决方案。
除了首创者每日优鲜外,盒马鲜生在2017年6月于北京开设前置仓并投入运营使用;同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亦于2017年在义乌市开设了第一个前置仓;菜鸟物流、京东也均提出要将前置仓作为重要战略进行布局。
前置仓除了建仓成本是固定的,运营成本和配送成本是持续的之外,没有自然流量导致的高昂获客成本也是重大弊端——这种特点导致前置仓实际上属于“重资产+劳动密集型”,线上销售渠道带来的灵活性优势,被比之传统生鲜零售更甚的成本所抵消,同时也使得每日优鲜与通常轻装上阵的互联网企业显得格格不入。
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前置仓只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消费者会与传统菜市场比较价格,与超级商场比较新鲜度,与楼下小超市比较便捷性,与其他生鲜电商比较优惠力度——正是因为消费者有着趋利避害的行为特点,所以对于前置仓来说的一些优势,在消费者那里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导致了在每日优鲜现金充足、给予补贴的情况下,消费者很乐意在商品质量合格的情况下,享受廉价的30分钟达服务;但反之,消费者会立刻感受到价格的上升,进而也就逃离了下一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