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曾经在微软工作的老同事,现在在互联网领域创业。 有一次聚会聊天,他神秘兮兮地说: “我正在做一个产品,非常好,一定会大受欢迎。 ”我很有兴趣地问他能不能透露产品是什么,他说: “对不起,不能透露。 我们正在秘密地憋着大招呢,一年之后正式推出时,大家一定会惊叹的。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一凉。 当然,我祝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却隐隐有种不详的预感。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越来越对称,越来越少有什么东西是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就算有,一年之后也都不新鲜了。 要么是客户需求早就变了,要么是所谓的“秘密”早就路人皆知了。 应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试着用一种叫“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做产品。 最小可用品,是美国作家埃里克·莱斯在他的著作《精益创业》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实现演示或使用功能的最简单的产品形态。 举个例子,小米公司于2010年成立后,推出了一款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IUI,因为该系统很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推出后,在发烧友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因此,小米在推出手机产品的时候,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操作系统每周更新。小米每周五会通过互联网推送更新,由发烧友们率先使用,并积极地与小米互动,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小米再根据这些意见快速修改,下周五继续推送新版本。如次往复,几乎从不间断。今天地MIUI系统,不是小米工程师设计出来地,而是和用户共创,自然生长出来的。
所以,千万不要自大到以为了解消费者。你只是了解自己,并以为自己可以代表消费者而已。面对多变的用户,要相信你的产品一定会犯错。最小可用品,其实就是加快犯错的速度,当然同时也加快了纠正的速度。不断互动,搜集反馈,快速迭代,让产品“长”成用户需要的样子。 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做产品呢? 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 一,最小可用品,甚至可以不是一个产品 硅谷有一家做文件分享的云存储公司Dropbox,它的创始人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即组织团队把产品开发出来,然后到处宣传。 创业者有一个非常大的忌讳,就是爱上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爱上用户的需求。 于是,他拍摄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亲自做旁白,演示这个想法。这段视频迎来了几十万人的关注,大量关注者(还不能算是用户)给他提意见,让他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公测版的排队名单一夜之间从5000人涨到了75000人。这段视频就是最小可用品,用最经济的方式,最快的速度犯错,并且纠正。 第二,也可以尝试小范围的试用 美国有一家叫做“桌上美食”的美食定制公司,打算通过系统计算出最匹配每个家庭的食谱,然后通过这些食谱卖打折食材。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个商业模式最核心之处在于:系统计算出来的食谱靠谱吗? 刚开始,公司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早期使用者,CEO每周都亲自登门拜访,团队以人工的方式分析其喜好,给他配食谱,然后听取反馈。这么做看似很低效,却对系统的算法有很大帮助。随着用户越来越多,团队无法再进行人工分析时,规模化、标准化才提上日程,最终打造出了一款影响力巨大的服务产品。 明知会犯错,在少部分人那里,用最低的成本不断摔倒,再从用户的真实反馈中爬起来,才有机会做出真正受欢迎的产品。 最后提醒一点: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大亚湾核电站的墙上曾贴过一张海报 “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这句话说得好,但如果按照最小可用品的逻辑来做,核电站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