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零售进口电商的火热、冷却与淬炼(3)
发表于2022-09-06 12:12:34

近日,沉寂许久的跨境进口平台洋码头因为自曝困境而重回大众视野。 8月23日,洋码头创始人兼CEO曾碧波发布了一封5千字的公开信,公开披露了洋码头在今年遭遇到的疫情防控、架构调整、货物通关受阻等一系列挑战,以及由此带来的现金流恶化、资金被冻结保全、员工大量流失等困境。 除了洋码头之外,其他平台也不好过。晚点LatePost此前报道,截至2022年7月,考拉海购业务团队已从2021年时的400余人收缩至不足20人,未来将聚焦在以母婴、美妆类目为主的会员电商业务上,产品、技术只做维护,不再升级。而在7月份,母婴电商头部平台蜜芽发布了公告,宣布将于9月10日正式停止服务并关停下架。 起起伏伏,兜兜转转,一个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平台,如今或陷入困境、或关闭。

1.火热

早期市场的旺盛需求催生了以留学生、旅游人群、商人等海外代购的产生,而随着海淘族的逐渐壮大,专职的海外代购也由此诞生。原始且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是跨境进口电商模式最早的标签。 2014年,海关总署接连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从政策层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也同时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除了宣告了行业的合规,政策还给予企业多项利好。由此,中国正式进入跨境电商的爆发和快速增长期,各种模式、规模的跨境电商进口平台纷纷崛起。 创立于2011年的洋码头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高光时刻。作为第一家靠C2C买手制起家的跨境电商,洋码头主打奢侈品包袋、化妆品、小众潮牌、服饰鞋履等品类。2014年,抓住政策红利的洋码头全面取消海外商家平台服务费,这一举措对扩大海外买手规模的效果立竿见影。而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洋码头还成立了一家国际物流运输企业——贝海国际,通过物流运输企业,买手们在海外采购的商品,可以送到国内,再由国内物流公司送至消费者手中。2014 年底,洋码头宣布全球物流中心布局完成,而在此前后,阿里、京东、苏宁、唯品会才陆续上线了跨境进口业务。 起了个大早的洋码头也确实把握住了先发优势。根据洋码头披露的数据,巅峰时期平台拥有认证买手超8万名,覆盖全球六大洲83个国家,每日可供购买的商品数量超过80万件,洋码头曾称自己是“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里唯一且首家获得全年盈利的独立跨境电商企业”。 除了洋码头,其他新势力也在这一年前后争相涌现,美妆跨境电商聚美优品在纽约上市,蜜芽等也相继拿到融资。而诸多跨境出口头部卖家如四棵树、环球易购等也纷纷屯兵进口板块。 春江水暖鸭先知,行业的火热在资本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蜜芽在 2014 年就拿到了 3 轮融资,融资金额也屡创新高,由 H Capital 领投的 6000 万 C 轮融资创下了跨境电商行业融资纪录。一个多月后,该记录就被海外购物平台 “洋码头” 1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打破。 IT桔子数据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领域的融资案例天使轮、A轮和B轮的数量高达111起。 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旺盛,巨头刚刚入局,大片的空间留给了新势力,诸多平台在这个时期纷纷跑马圈地。

投稿:99it.com.cn
Copyright © 2002-2022 99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