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并没有吹到拼多多身上。 8月29日,拼多多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实现314.4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89亿元——是京东的两倍。 算下来差不多一天净赚一个亿。 要知道, 京东的利润,还是在销售和管理费用相比去年同期减少13.72亿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拼多多这边,百亿补贴仍然存在。 业绩好到公司的高管在电话会上强调,“一些偶发因素影响了本季度整体费用,因此不应将本季度的盈利作为未来的参考。” 在这一期的财报里,拼多多其实只解答了一个问题: 人们在没有钱的时候,会如何消费?
01 不降本,却更挣钱了在一众降本增效的浪潮中,拼多多三个月赚了近90亿元,同比增长268%。 在已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的互联网公司里,净利润排名腾讯第一、阿里第二、拼多多冲到第三。 而在去年年报期,这个位置是百度的。 提高利润只有两种方法,要么降低成本,要么多卖货增加营收。 从成本端来看,拼多多喊的最响的“百亿补贴”依旧没有缩水,三费合计同比增长2.1%。 在“补贴力度”没有大增大减的前提下,拼多多的营收却同比增长36%,达到314.4亿元。进而直接将净利率从去年二季度的10.48%提升到了今年的28.29%。 很难想象,一个主要卖9.9的垃圾袋和抽纸的电商平台能有近三成的净利润。但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 从大环境来说,一方面,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人们减少了可选消费的支出,而纸巾、垃圾袋这些日用品的刚需并不会减少,从而在营销和补贴力度并未提升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 白话一点,假设原来一个人有100元用于消费,其中50元花在淘宝,50元花在拼多多上,那么现在可能只有80元用于消费,而依然有50元花在拼多多上。 另一方面,在上海疫情期间,拼多多迅速打通了社区的进入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做了专门的“上海保供”以及社区团购等。 从拼多多自身的业务来看,这期财报拼多多并没有披露用户数据。但在此前的财报中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在2021年底达到了恐怖的8.687亿。 而自2020年Q2开始,拼多多的月活人数季度环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2021年Q4季度环比首次负增长,月活用户数停滞于7.3亿大关。 而拼多多的营收主要分为了广告、佣金和自营商品(如今已取消)销售三部分,而其中广告和佣金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拼多多的销售额越高,流量就越值钱,广告收入也就越多,佣金收入亦然。 因此在用户规模见顶的情况下,想要提升销售额自然是吸引更多的优质大牌入驻,一方面提高客单价,另一方面也带动广告收入的提升。 就这期财报来看,目前广告为主要的增长引擎,因此可以说明拼多多的品牌化卓有成效。 在今年年初,拼多多在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品牌小组,按照一贯的ABB的命名方式,命名为超星星小组,目的非常明确——直接拉行业中高端品牌入驻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