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核桃
“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两年前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谈到了“短内容”之于微信的重要性。
两年后的今天,一向克制的微信向外界释放了要做“小绿书”的信号,在其最新上线的图文消息功能中,一个酷似小红书的短图文形式弥补了张小龙的短内容遗憾。图源:虎嗅APP尽管流量红利的时代已然过去,但这一常识并不妨碍互联网大厂们用多元的方式攫取有限的注意力,在已被验证过了的“种草模型”上。
阿里、腾讯、字节、美团以及拼多多都曾试水种草产品,大厂们,人人都想成为小红书。
化身“小绿书”,上线更灵活的图文功能,对微信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面,具备种草属性的图文形式本身与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契合,可以培育用户种草心智;另一方面,在公众号流量下滑的趋势下,图文本身也是抢占用户注意力的重要方式。
更为关键的是,在视频号被寄予赚钱养家的重任后,微信此举实则也是加速电商交易闭环的体现。
但在大厂集体将子弹射向小红书的同时,小红书的焦虑在于,如何维持社区内容生态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
显然,小红书依旧步履维艰。
小红书的焦虑:流量、内容与商业化开年以来,小红书其实默默做了三点改版——一个是上线PC端入口,被网友戏谑地称为“新摸鱼入口”,二是“视频”取代“购物”拿到了一级入口;三是小红书再度对其广告投放组件进行了升级。
小红书为何要做出上述细微的改变?背后又暴露出小红书的哪些焦虑?
首先是,增加更多的场景与入口。无论是PC端入口,还是视频化,都是为了通过覆盖更多的生活场景与生意场景,以满足用户与商家需求。
对于入口的反复测试,实则正反映出小红书正努力向“超级APP”进化,毕竟支付宝、微信与抖音都曾有过这样的“入口焦虑症”。
以PC端入口为例,小红书本身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入口转型之痛,但仅凭移动端入口确实无法覆盖用户日常生活的全部场景,而PC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工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