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舞台已经搭好:阿里最近一期财报之我见(3)
发表于2023-02-27 19:38:15
阿 里巴巴已经于2月23日晚间公布了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 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12%,均大幅超出市场一致预期(市场此前预计营业收入略有下滑、扣非净利润略有增长)。 要知道,上个季度中国经济还处于疫情反复时期,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仍处于疫情影响之下,能取得如此战绩实属不易。 不过,相比短期业绩,我更看重那些长远的东西——这份财报能让我们对几个季度乃至几年之后的阿里更有信心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业务上、组织上和财务上,阿里都已经成功渡过了最艰难的考验时刻,为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进”做好了准备。至于这个“进”的发起时间,有可能是下半年或下个季度,也有可能已经开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是因为我看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在黎明前的艰难时刻,阿里国内电商业务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

阿里国际电商业务开始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以菜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逐渐体现;

成功控制了市场营销开支,从而进入了“集约式增长”的新时期。

先说第一条。毫无疑问,2022年四季度对国内零售电商行业而言,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那个双11购物节,全行业仅有天猫一家愿意公布GMV(同比持平),可见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在物流迟缓以及开放初期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淘系电商整个季度的GMV也只是同比略有下滑,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强大韧性。即便有这么多竞争对手,即便几乎所有大型流量平台都想染指零售电商,但是淘系电商在商家和用户两端的黏性仍然无人能够超越,而且在产品迭代和运营上仍然敢于自我革新。这就决定了在可见的未来,淘系电商将一直是国内GMV规模最大、商品最丰富的电商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直营零售电商(包括天猫超市、盒马、阿里健康、大润发等)在上个季度实现了10%的营收增长。在历史上,很多投资者不赞成阿里扩张直营业务,认为这项业务太笨重、利润太微薄;然而,如果阿里真的要实现“远中近场结合”的零售战略,直营业务是一定要发展的。尤其是自张勇接任董事长以来,阿里坚定不移地以内生和并购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切入日用品、生鲜、药品等直营业务,其成果正在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在财报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很有希望的。 再说第二条。对于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实力究竟如何、能不能打得过竞争对手,坊间一直有很多争议。很多人认为,阿里在国内互联网环境当中培养起来的经验和团队,放到海外必将水土不服。但是,上个季度阿里国际商业板块实现了同比18%的营收增长,国际零售电商更是增长了26%;Trendyol的强劲增长是其最大的推动力。难能可贵的是,国际电商板块的营业亏损同比还在大幅收窄,这说明高增长不是用高投入换来的。 在我看来,阿里国际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像很多竞争对手一样在于“流量”或“补贴”,而是在于“体系”——包括菜鸟、阿里云在内的跨境基础设施,以及对国内外商品供应链的连接能力。过去几年,我们几乎每个季度都能看到菜鸟国际物流能力的扩建,也能看到阿里云在东南亚市场的扩张;就像在国内一样,这些基础设施也必将对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构成长期支撑。以“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或许一开始要慢一些,但是长期天花板会高一些。 由此可以引出第三条:菜鸟上个季度的收入(不含内部客户)同比大涨27%,而且已经十分接近盈亏平衡,可以说是阿里集团业务层面最大的惊喜。如此强劲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菜鸟更深地介入物流产业链、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一方面是由于跨境物流解决方案需求的提升。应该承认,菜鸟是阿里“新基建”理念的最佳体现:将阿里平台业务的经验和技术提炼出来,形成面向外部客户的行业解决方案,这可能是“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这个角度讲,菜鸟对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成长探索之路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在物流全面恢复之后,菜鸟的强劲增长有望持续很长时间,并且有可能实现稳定盈利。与此同时,阿里云也将逐渐摆脱过去两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恢复健康的增长趋势。美国和欧洲的经验证明,在后疫情时代,企业数字化需求往往会推动公有云建设迎来高峰期;国内也一定会出现类似现象。春节前后,各地政府和国企与阿里云的密集签约,就是一个很好的迹象——阿里云的增长动力还远远没有枯竭。 最后,阿里在上个季度能实现两位数的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节约成本费用,即现在最流行的“降本增效”。不过,仔细阅读财报就会发现,阿里的降本增效明显是有方向、有重点的,呈现“有保有压”的态势:

投稿:99it.com.cn
Copyright © 2002-2022 99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