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国际上通称之为NFT,作为区块链技术的衍生品,近两年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儿”。艾媒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NFT市场容量已超400亿美元,以蚂蚁区块链销售额和全球NFT上涨率为依据,可以预测出我国数字藏品市场容量将在2026年达到295.2亿元。作为脱胎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事物,数字藏品热度逐渐攀升的背后,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的 NFT 作品资料图片数字藏品平台半年增10倍“目前我的资金投入不多,主要在于参与。很多人进场,一出手就是一二十万元。”7月30日,数字藏品玩家李源告诉《法人》记者。李源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对记者讲述他的收藏经历时称,购买数字藏品主要看重升值潜力。他最近一次购买数字收藏品是在今年7月9日,该藏品是一张数字3D图片,发售价30元/件。不过,当时的李源并没有赶上发售期,只能从二级交易商处以170元购买了该藏品。对此,李源解释说:“买家错过数字藏品发售期,只能加价购买。”2021年11月,李源在某平台以发售价25元对于数字藏品的火热,7月30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琦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已接近1000家,而在去年年底,平台数量还不到100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迅猛。2021年年底,国内大厂开始纷纷布局数字藏品平台。初期平台基本采用PGC模式,由平台方定期发布优质IP的数字藏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经常出现销售的数字藏品1秒售空的情况。7月31日,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副总裁韦邦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藏品在我国迅速走红的时期是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当时“一墩难求”的情况下,发行商和官方合作发行了一系列冬奥数字藏品。这些藏品一经发行迅即售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其可以替代实物,更方便收藏。此外,今年5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上述战略意见,给传统藏品的数字化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