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嫦娥四号中继星发射成功,中国实现3D打印在轨应用
2018年5月,载有众多3D打印零部件的嫦娥四号中继卫星发射成功,其中包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采用3D打印技术研制的多个复杂形状铝合金结构件。嫦娥四号中继星的成功发射和入轨运行,标志着我国3D打印技术和产品首次实现飞行验证,首次获得在轨应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2.西门子3D打印燃气轮机燃烧室成功运行8000小时
2018年9月,西门子表示,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工业燃气轮机的3D打印燃烧室已成功运行一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西门子于2017年生产了首台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制造的燃烧室,将燃烧器头部的13个零件合而为一,实现一体化制造,提高了燃烧室的耐温能力,并延长了燃气轮机的使用寿命。8000小时的无故障运行,证明了3D打印零部件性能的可靠性。
3.GE航空3D打印燃油喷嘴超过30000个
2018年10月,GE航空集团庆祝第3万个3D打印的燃油喷嘴成功出货。这意味着增材制造正在批量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也证明了3D打印的零部件性能的可靠性。截至目前,3D打印的燃油喷嘴头总数已超过3.3万个,它将用于商用喷气式飞机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如波音737等。
4.仿生设计与3D打印结合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11月,NASA宣布他们与Autodesk合作,借助AI和3D打印两项先进技术打造了史上最复杂的行星着陆器“spider”,从而使外部结构质量减少35%,性能提高30%。NASA借助AI和3D打印在零风险和使用潜力之间取得了平衡。
同月,波士顿动力公司为机器狗SpotMini安装了仿生手臂,该手臂采用仿生学设计,借助3D打印制造,采用微处理器和伺服电机控制每根手指的运动,实现仿生手臂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极大提高了其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5.惠普正式发布金属3D打印机,价格将低于274万人民币
2018年9月,惠普官方宣布推出基于粘结剂喷射的金属打印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金属部件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制造,并能推动金属3D打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目前,惠普已与GKN和Parmatech合作,并在他们的平台上安装了HP金属3D打印机,开始为强生、大众、威乐等企业批量生产金属零件。
6. 国内清锋时代推出极速液态成型技术及高性能光固化弹性材料
继推出了可实现超快速3D打印生产的LEAP技术后,清锋时代在2018年10月发布其自主研发的可量产高性能弹性材料EM-11。该材料在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回弹率和耐弯折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完全达到并超过运动鞋底对材料的要求。这也意味着, Carbon 3D公司的CLIP技术和材料正在被国内企业所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