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华为基地到深圳坂田,过去需要20多分钟的车程,而现在只需要14分钟。很多深圳的当地居民享受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交通效率改善,却并不清楚背后的原因,但这近乎30%的时间成本的节省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其实就是AI存在的意义,润物细无声的为行业带来变化,而我们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这才是智能世界的未来。
坂田是华为的基地,也是华为云EI交通智能体,将“交通+智能”真正落地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认为,行业与AI的关系应该是“+智能”,而不是“智能+”的原因,“因为各行各业本职还是各行各业,我们的使命应该是使能各行各业,来提升他的生产力,改变他的生产关系,释放他的生产力。”
华为云就像是AI世界里的一点星光,照亮了“+智能”的整片星空。
“+智能”是对普惠AI的再定义
1 月11日,华为云发布了全新品牌口号:“+智能 见未来”。郑叶来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成为一种新的通用技术,“+智能”将成为一种基本生产力,推动各行各业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我们知道,2018年华为云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普惠AI。由普惠AI到“+智能”,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首先两者的目标客户群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本身会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在AI与应用的结合上本身就走得足够快。所以,真正需要普惠AI的是大量的缺乏技术能力的传统企业。而华为云所提出的“+智能”,本质上也是为企业客户服务的,通过具体的行业需求“+智能”,做到让AI成为传统行业新的生产力。
其次,两者在运行的方式上也是相通的。以华为云EI为例,凭借公有云的平台,将AI技术模块化,并结合具体的行业属性,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服务,这就是所谓的“+智能”。而企业可以通过华为云获得让AI能力与现有的业务体系敏捷结合,这就是对传统企业进行AI能力的普惠。
不难总结,“+智能”就是对普惠AI在行业层面的再定义。
“+智能”另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华为云从芯片级起跳的全栈能力。基于昇腾310与910芯片,鲲鹏920处理器,华为云EI可以做到从“芯”出发,让算力大幅提升。同时在2018年,华为云还发布了EI智能体和AI全流程开发平台ModelArts与视觉AI应用开发平台工具HiLens。基于华为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提供从芯片到API的全栈能力,结合行业智慧和云边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