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好看的财报,却依然没讲好“盈利的故事”。
利润微薄,甚至被外界喻为“地狱级生意”的前置仓模式开始赚钱了? 最近,叮咚买菜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66.34亿元,同比增长42.8%,单季度实现非美国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2060万元。 这是叮咚买菜上市以来首次实现盈利,也是继“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破产风波后,前置仓模式迎来的一大好消息。 按理说盈利是令人振奋的,可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很冷淡,不仅没有释放出利好信号,叮咚买菜的股价在财报发布后还下跌了1.8%。如果按当前10.51亿市值计算,叮咚买菜的市值较最高点已经跌去超80%。 这种反差背后,其实是外界在每日优鲜暴雷后,对生鲜电商赛道更为理性的审视: 过去资本市场可能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如今不仅要看规模,还要看盈利性,而且关注盈利的可持续性,毕竟没有谁能一直充当“输血”角色,资本也开始讲求回报了。
01
揭开单季盈利的秘密 如果用一句话解释叮咚买菜单季盈利的原因,就是: 主动降本增效,断臂求生,叠加疫情“红利”。 上海是叮咚买菜的大本营,今年年初的疫情使得上海从“充分竞争市场”变为了“卖方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居民购物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管控措施持续两个多月,市民们的日常买菜消费转向线上渠道。作为保供企业,叮咚买菜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疫情“红利”——居民足不出户,外食选择减少、争相囤菜,供不应求导致客单价有所上涨。 财报数据显示,叮咚买菜二季度在收入增加超四成的情况下,总运营成本仅同比增长了0.8%,官方的解读是:产品开发能力带来的口碑提高。 不过与其说是口碑提高,不如说是叮咚买菜主动断臂求生,从各个维度降本增效,节衣缩食。 二季度,叮咚买菜配送履约费为1.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9%。销售和营销费用猛降 64%,达到1.47亿元人民币;其综合和行政支出也下降了49.9%,达到1.54亿元人民币。 增效指的是叮咚买菜在自有产品上下功夫,发力自有产品,自建供应链一方面能够改善毛利率,另一方面能吸引客群,甚至促使他们购买会员(因为部分自有产品限制仅会员可购)。 因为自有产品的产品开发、定价和供应链都把握在自己手里,成本更可控。比如,叮咚买菜的自有的“拳击虾”单价49元(700g),产品毛利率在33.8%左右,超出其整体毛利率。在每年的小龙虾季节,这款产品都是主推。 反映在财报数据上,二季度,叮咚买菜的付费会员也增加了:反映订阅会员一次性会费收入的服务收入一项本季度增长超八成至 8040 万元。 叮咚买菜的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今年二季度,其独家商品的SKU(最小存货单位)达到217个,自有品牌商品贡献的GMV占比17.5%。他表示叮咚买菜在做厚供应链——包括开自有农场等,来改善低毛利等问题。 主动撤城收缩也是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 今年5月,叮咚买菜就传出的大规模撤城消息,陆续撤出中山、珠海、滁州等多个城市,叮咚买菜2021年财报中显示在36个城市建有1400个前置仓,而现在,叮咚买菜App上显示仍在经营的城市为28个。 今年上半年,叮咚买菜关停了10个不具备前置仓模式生存条件的二三线城市,辐射的城市数量从2021年末的37个减少至27个,更聚焦于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和部分一线城市。